崭新的LED显示屏取代传统沙盘,循环播放的视频,生动再现“三线”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近期,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在藏品挖掘、技术应用、文创开发等方面持续创新突破,为当地群众与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
步入博物馆一楼,国家二级保护文物——飞鱼牌手摇式计算机格外引人注目。观众只需轻点数字展柜,便能通过三维展示、原理构造解析及视频解说,全方位了解这台计算机的“前世今生”。除此之外,众多珍贵馆藏老物件依照类别陈列于展柜之中,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带领游客回溯那段筚路蓝缕的“三线”建设岁月,深切感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在文创领域,博物馆也不断推陈出新,精心打造的文创产品令人眼前一亮。文创水杯、复古马灯,以及融入三线特色元素的中性笔、钢笔、书籍等文创产品,一经推出便备受游客青睐。
“刚到博物馆就被这个绿色的文创水杯吸引了,我父亲是老共产党员,相信他一定会喜欢。”来自深圳的游客杨玉莲说。
自去年7月起,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大力推进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二期)和文物数字化项目的优化升级。环境无线监测、数字展柜、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展示终端、智慧语音导览系统等智能化设备相继投入使用。同时,博物馆完成了珍贵文物数据采集、三维建模采集加工等文物数字化建设工作,并实现了文创产品从设计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贯通。这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且富有趣味性的创新举措,不仅推动了展陈形式革新与文物保护升级,更大大拉近了游客与博物馆的距离。自完成升级改造以来,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约120万人次;2025年1至4月,文创产品销量近700件,销售额约2.3万元。值得一提的是,线上讲解系统的硬件安装工作将于本月底全面完成。
从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到创新开发文创产品,再到借助智能化技术生动展现“三线”历史,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正朝着立体化、多元化方向稳步迈进。这不仅为游客带来了更多互动式、沉浸式的参观体验,更为大众了解“三线”文化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博物馆是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已成为游客了解城市历史、体验地域文化的热门‘打卡地’。‘三线’文化作为我国‘三线’建设时期的珍贵历史遗产,既要传承守护,更需创新发展。我们将持续在趣味性、互动性、科学性上发力,让博物馆真正‘活起来’‘火起来’,为游客带来更丰富多元的观展体验。”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黄仕贵说。(严昭行 李当奇 赵长城 尹 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