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当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宏图铺展,如何在学思践悟中激发奋进力量?如何在攻坚克难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在苦干实干中创造幸福生活?这是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亦是人民之问。
从全局谋划一域。与改革开放同岁的六盘水,胸怀“国之大者”,笃定“省之大计”,聚焦“市之大事”,拿出责任担当之勇、破解难题之智、事不避难之魄力、勇争一流之格局,从发展建设的要处“起笔”,从为民造福的细处“运笔”,从求得实效的深处“落笔”。
以一域服务全局。六盘水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擦亮“江南煤都”名片聚“财气”,走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路子;擦亮“中国凉都”名片聚“人气”,走好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擦亮“生态绿都”名片聚“名气”,走好喀斯特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子,闯出一条具有六盘水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路!
千山纵横,大道如歌。今天,徜徉乌蒙山间水畔,新部署牵引新实践、新动能澎湃新格局、新征程迈出新步伐,具体而微的光影间,有会战的奔忙、丰收的酣畅、绿染的诗意,宏大抽象的数字中,有风采焕发的新荣光、苍生饱暖的赤子情、跨越赶超的凌云志。
江南煤都,工业项目拔节生长。尚宇杰 摄
擦亮“江南煤都”名片聚“财气” 走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路子
工程车辆南来北往,建设会战昼夜不息,深秋,盘州市大山镇新光村,省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西南首个超超临界火电项目——盘江新光2×66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向投用达产全力冲刺。
“为了11月底顺利完成#1机组首次并网,项目建设现场每天都有将近4000名工人抓晴天、抢阴天地战工期。”一路见证新光电厂从无到有,新光电厂工程管理部锅炉专业副主任方路林满眼欣慰:“连续两年国庆加班只争朝夕,坚守中奋斗也是一种幸福。”
去年4月30日浇筑第一罐混凝土,500多个日夜朝乾夕惕,新光电厂于乌蒙群山之间拔地而起。该项目由贵州能源集团投资,按煤电一体建设,采用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技术,按照超低排放标准,同步建设烟气除尘、脱硫和脱硝装置,实现燃煤发电清洁高效。
地企共建,“西南首个”这一创举承继着“江南煤都”近60年保障能源安全的光辉印记,铭刻着六盘水与贵州能源集团巩固煤电优势产业的如磐意志,成为新征程上“富矿精开”的有力注解。
“工业经济始终是六盘水经济的第一支柱,也是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从历史走向未来,因煤而兴、因工而立的六盘水,一方山水的沉浮始终与能源命运与共,工业兴衰关乎发展全局。
经历非凡十年如火淬炼,六盘水煤、电、钢、材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生机勃发,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七大新兴产业板块“新树扎深根”蔚然成势,工业产业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成效斐然。
时代浪潮奔腾浩荡,当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宏图铺展,身处工业化由中期向后期转型推进期,作为贵州现代工业先驱之一的六盘水认识到:矿产资源富集是六盘水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的最大比较优势,但也面临着如何摆脱“路径依赖”、跳出“资源陷阱”的瓶颈,要在找准差距中缩小差距、在对标一流中追赶一流。
找准差距,重在冷静客观自我剖析。
工业是六盘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但工业发展还不充分,主要以原材料和粗加工为主,韧性不够强、效益不够高。资源型经济规模不断扩张,但资源转化率还有极大提升空间。
对标一流,意在因地制宜破局突围。
展自身能源原材料资源禀赋之所长,新征程上的六盘水坚决把“富矿精开”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最大优势和关键一招,明确将能源及能源化工作为全市首位产业打造深耕。
知不足而后进,六盘水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擦亮“江南煤都”名片聚“财气”,坚持“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发展方略,围绕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依托矿产资源发展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强力推进“富矿精开”,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走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路子。
实践路径上,六盘水提出“一二三四”的总体思路:巩固煤炭产业“一个领先地位”;加快煤电和新型煤化工“两翼延伸”;坚持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发展”;推动实现产供储销“四位一体”,为幸福六盘水建设广聚“财气”,为贵州打造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资源精深加工基地作出六盘水贡献。
一块“凉都煤”化身燃料,清洁高效温暖万家灯火——
从新光电厂到盘南、大湾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再到水城燃煤发电项目,“十四五”期间,坐拥1221万千瓦电力装机的六盘水,聚焦动力煤挖潜增效,加快打造“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市电力装机扩大到1800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1300万千瓦,以能源高质量发展夯实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一块“凉都煤”变身原料,多元产出推动价值跃升——
从原煤中提炼焦炭、焦油,衍生出的粗苯、煤气、脱硫废气、余热等副产品充分利用……落地六枝特区的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有限公司看中六盘水“长江以南最大主焦煤基地”的资源优势,布局“煤-焦-气-化-电-建材-氢能源”全产业链,多元产出卖出好价钱。这样的合作可谓多赢:企业有利润、地方有发展、群众有就业。
不因一得所喜,不为一时所惑,奋力走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路子,既要在“转”字上精准发力,也要在“新”处落子施工。新型工业化主战场上,水城经开区总投资28.3亿元的双元铝业技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正向早日投产达效加压奋进。
此前,依托10万吨电解铝产能,铝水直供、链上延展,园区已成长为贵州省电解铝产能最小,就地转化率最高、下游产业链最长的铝产业集群。前8月,水城经开区铝产业产值43.24亿元。此番技改升级、扩能,恰是六盘水新兴产业板块长板做长的生动实践。
中国凉都,清凉“六马”激情开跑。黄蜀锦 摄
擦亮“中国凉都”名片聚“人气” 走好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8月25日,一夏清凉,喜来登酒店三楼会议室宾朋满座,2023“天下商会进凉都”——六盘水民营经济交流论坛举行,来自省内外的嘉宾及全国各地商会的企业家代表等近300人共襄盛举。
交友联谊、合作联动、共享发展,这既是一次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员部署会,也是一次向外展示六盘水良好发展环境,吸引各地优秀民营企业家到中国凉都投资兴业的招商推介会。
一天的时间,日程满满,干货多多:既有企业家就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各抒高见,也有真金白银的惠企政策解读;既有友好商会协议的集中签约,又有六盘水市情推介和实地考察洽谈活动……
“半个多世纪拓荒创业、四十多年改革奋进,六盘水拥有历史和文化的厚度、政治和海拔的高度、自然和人情的温度、高质量发展和为企服务的速度、招商引资的真诚态度,宜工宜农、宜游宜居、宜商宜业。”论坛上,六盘水市倾情推介、热情邀约。
作为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于六盘水而言,“中国凉都”既是闪亮的城市形象,也是烫金的发展名片。跳出单一的城市形象维度,擦亮名片引企、兴业、富民是六盘水党员干部的共识。
六盘水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擦亮“中国凉都”名片聚“人气”,走好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子。题中之义就是要以人气不断攀升集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更多资源发展产业、增加就业,推动城乡生活品质持续提升、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共建共享幸福六盘水中找到自己的幸福坐标。
一年一届,届届相承,连续20年举办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避暑旅游季引得游人如织;以“赛”为媒,借“赛”出山,8届中国凉都·六盘水夏季马拉松赛接续奔跑;冰雪旅游“从无到有”,全世界纬度最低的3个高山滑雪场跃动而出……借力“中国凉都”闪亮名片,六盘水“夏凉、冬雪”两篇大文章越写越精彩。
宏大叙事之下,个体选择更显动人。被六盘水优质营商环境所打动,陕西太和智能钻探有限责任公司远赴六盘水投资建厂。为“中国凉都”这份清凉舒适折服,陕西太和智能钻探六盘水子公司董事长助理管艳妮爱上了六盘水,干事业精神抖擞,享清凉人生快意。
宜居宜业宜游,为民便民富民。今天的六盘水,矢志不渝擦亮“中国凉都”名片,抓实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促进现代化建设纲举目张,抓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一底线任务推动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西部欠发达地区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子正向远方延伸。
擦亮“中国凉都”名片,人气、志气,同气相合——
今年7月1日至16日,“六马”举办地钟山区共接待游客90万余人次,旅游复苏强劲。同月,由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研发的《2023中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发布,在76个候选城市中,六盘水夺得今年夏季候鸟式养老栖息地第一名。
在共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新征程上,以能源工业著称的六盘水志气凌云:把以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将19℃的清凉盛意作为六盘水的核心旅游吸引物之一,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精准发力,树志气、聚人气、强底气。
擦亮“中国凉都”名片,产业、就业,业业关情——
一缕清凉,带火旅游,也带富农家。仰赖清凉气候,水城区龙场乡成为高山坡地喜凉蔬菜发展优势区,生菜、白菜薹、小白菜等不同时令蔬菜凭借高品质走上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今年上半年,园区种植340亩四季豆,产量达110万斤,产值200余万元。
每年避暑季,钟山区月照街道双洞村,22家特色农家乐、27家乡村旅馆宾客盈门,在清凉气候的带动下,不少农户在家门口就端起了“旅游金饭碗”,村党支部书记杨睿笑谈:“开店、摆摊、掌勺、传菜,村民们在家门口就有稳靠的就业,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用活“中国凉都”名片,把事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中的大题小题做好做实,从纳凉戏雪的趋之如鹜到旅游地产的声名鹊起,从蔬菜产业的另辟蹊径到“气候经济”的日渐丰盈……徜徉六盘水,我们读到的是一座城清凉而炽热的守望。
生态绿都,青山绿水入画来。尚宇杰 摄
擦亮“生态绿都”名片聚“名气” 走好喀斯特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子
“春种一座山,秋收一小篮;种粮到天边,收成要看天。”传唱在六盘水市水城区野钟乡的歌谣映照岁月沧桑——怪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地瘠民贫,脱贫致富路上举步维艰。
2014年,水城区将破题目光聚焦到一颗深山野果:刺梨。享有“维C之王”称号的刺梨,根系发达,固土保水能力强,对石漠化治理、山区水土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促进作用。
种好一棵生态治理“先锋树”,成就一棵富民兴业“摇钱树”。2014年以来,水城区发展刺梨,全产业链打造、全要素链结合、全利益链联结,推动“农产品变工业品、工业品变健康消费品”。
生态与生计并重,增绿与增收共赢。怪石嶙峋的野钟乡不复往日石旮沓,全乡刺梨种植面积突破2万亩,每逢金秋,上秤、开单、领钱,鲜活场景里涌动丰收喜悦,印刻生态富民道道履痕。
“山绿了,水清了,腰包也鼓了!”又是一年鲜果丰收结束,野钟村村民徐天勇眉眼带笑,哼起了一段自编新歌谣:“刺梨开花刺梨香,秋收采摘闪金光,山清水秀生态好,石旮沓里挣钱忙……”
大山里种出“绿色银行”,映照六盘水土地“含绿量”变发展“含金量”新景多彩。近年来,六盘水在石漠化较为严重的荒山、荒坡地段大面积发展117.56万亩刺梨,有效减轻了水旱灾害,遏制了石漠化,六盘水也因此稳居全国刺梨种植面积最大的市州。
认真端详六盘水地貌图,一棵接一棵、一年又一年接力植树砥砺传承的原因有迹可循:地处云贵高原阶梯过渡地带的六盘水,山高坡陡,土层瘠薄,喀斯特地貌占全市总面积的63.2%,形成大量地下“漏斗”,生态一旦破坏,极易形成永久性生态“疤痕”。
从山川纵横到水滨湖畔,从生态文明到绿色发展,凉都各族儿女数十年如一日厚植“凉都绿”,六盘水市森林覆盖率从最低时的7.5%跃升到2022年的62%,森林面积达922万亩,林业综合产值达369.04亿元,2022年还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铁腕治理,标注出决心,更彰显智慧。打赢蓝天保卫战,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获批创建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市中心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净土保卫战、固废治理战、乡村整治战全面打响,推进废渣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医疗废弃物全部集中无害化处置,小城镇生活垃圾清运全覆盖……
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如何在新征程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六盘水市明确,擦亮“生态绿都”名片聚“名气”,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把荒山荒坡变成绿水青山、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走好喀斯特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子。
今天,行进在六盘水,新部署指引新实践,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探索渐行渐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双向转化的等号逐渐清晰。沉浸此间,群山以绿色喝彩,江河以碧水致敬,人与自然曼妙共舞,“生态绿都”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融绿铸金,一段蝶变传奇如此惊艳——
在“五个水钢”建设牵引下,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聚合力攻关,中钛水渣、钢渣等工业固废物,摇身一变成为低碳胶凝新型建筑材料,生产过程没有烟、粉尘、废水等污染物排放,胶结能力、抗冻融能力、抗酸碱腐蚀能力远胜同等级硅酸盐水泥。“边角料”变“上好料”为老牌国企焕发新活力写就生动注解。
倚绿生金,一种绿色守护令人动容——
从“种树吃饭”到“林下发财”,六枝特区花德河国有林场,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和药材,2022年与六枝特区黔兴农林下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签下5000亩种植协议,这头黄精长势喜人,那头公司研发先行,推出黄精饮料、黄精阿胶膏和黄精面条3款产品。
点绿成金,一次坚定转身明媚多彩——
放下砍树的斧头,搭上旅游快车,六盘水玉舍国有林场演绎转身新姿:2010年建成玉舍雪山滑雪场,开贵州冰雪旅游先河。十余年久久为功,“夏滑草、冬滑雪、四季森林康养”成为旅游邀请函,玉舍成为更多人的“诗和远方”,2022年接待游客66.08万人次。
积跬步以至千里,致广大而尽精微。
再启新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幸福六盘水实践新篇章鼓点激越,如乌蒙耸峙,如北盘奔涌,又如长风浩荡,向上向前的力量蕴藏在六盘水9914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向着未来无限伸展。
牢记嘱托、感恩思进、感恩奋进,持久而深沉的感恩,忧思而奋起的执著,会历练成原则,嬗变成信念,凝聚成力量。我们期待、我们坚信,身向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六盘水必能为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 孙 勤 王康旭 谌 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