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一角。
充满科技感的机器人、形态各异的手工花木、色调清新的画作……走进钟山区第二小学,一下子就被楼道间别具一格的装饰吸引了。
驻足细看,更是让人惊叹不已:机器人是易拉罐和塑料瓶所制作,花木由旧麻绳和旧布块拼接,画作是在废纸板上的再创作……这些极具美感的装饰品,原来都是由看似无用的垃圾经过创意加工而成。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们还有一个垃圾分类展厅。”该校垃圾分类教师任德琼一边介绍,一边带领记者来到展厅。
推门而入,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映入眼帘,卡通画、精巧摆件、花环、乐高等等,一件件由废旧物品“变身”的作品将这间教室改造而成的展厅装扮得漂亮又别致,充满艺术气息。
“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任德琼说,学校通过创设“手工”“绘画”“创客”“种植”等社团,开展资源可回收创新项目和艺术创作,让学生感受“变废为宝”的成就感,体会垃圾分类的好处,积极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学校,钟山区第二小学创新推动学校垃圾分类工作,行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的普及及教育成果。
在学校种植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蔷薇花攀在墙沿恣意绽放,一畦一畦的园地里花草、蔬菜等随风摇曳,充满着勃勃生机,这里现在成为学校厨余垃圾自制酵素实验点,所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肥料都是师生们制作的酵素。
“在垃圾分类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用枯黄菜叶、土豆皮等厨余垃圾做酵素,写上名字存放在板房,等发酵好后用来给园地里的蔬菜施肥。”说起制作酵素,四年级(5)班的李华源兴致勃勃,李华源说他很喜欢这件事,觉得既有意义,又有成就感。
据介绍,因食堂会产生大量的厨余垃圾,学校结合种植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需求,指导培养学生利用厨余垃圾制作酵素,在满足种植园植物肥料需求的同时,大大降低厨余垃圾的产出量,节约了保洁成本和种植成本。
“同学,这个饮料瓶是可回收的,要投放到蓝色垃圾桶……”自从担任垃圾分类宣传员以来,李华源课余时间非常忙碌,他不但要提醒同学正确投放,遇到不会分类的同学还要进行讲解。
为了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地将垃圾正确分类投放,该校多形式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在学校,有很多像李华源这样的垃圾分类宣传员及由高年级学生和党员教师组成的“小红帽”志愿队,他们在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提高师生对于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中,该校还遵循“学校—家庭—社区”的工作路径,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的作用,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明显。
五月的校园生机勃勃,朗朗书声在微风中动听悦耳。漫步其间,不时可见由回收垃圾制作的别具匠心的花盆、标语牌等,“变废为宝”正让这所学校的美独一无二。副校长张皓表示,下一步学校将总结已有经验,加大力度推动垃圾分类,让更多孩子参与其中,“变废为宝”美化校园环境。(记者 钟 维 卯 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