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精神,六盘水市自然资源局在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帮助下,在贵州省第一测绘院的技术支撑下,探索形成了一套关于摸清全域种植利用情况的技术方法与路径,以现状为基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全面掌握种植作物品种和类型、种植年限和生长周期、亩均产量和经济收入等,通过分析区域内海拔、气候、降雨量和水源、区域、交通等因素,对具体农业种植空间的宜耕、宜林、宜园等特性进行分析,分类提出建议和措施,旨在全面掌握辖区内耕地、林地、园地等不同地类的实地种植和利用现状,推动农业空间的优化布局。
依托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对现状家底再识别。在省自然资源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对2024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一上”成果进行再识别,对25度以上和以下的耕地、林地、园地等资源再起底。
采用“一线工作法”,对种植情况再核实。以乡镇为单位、村组(网格)为单元,充分发动广大村民和群众,与熟悉国土变更调查和数据库操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配合,对内业生成的基础图层全域逐图斑完善利用类型、种植品种、已种植年限、生长周期等需标注的内容。同时,为提高核实的精准度,对利用现状存疑的图斑逐个进行外业复核,形成全面摸底数据库。目前,全面摸清底数的工作方法和技术路径,已作为附件,纳入《贵州省2025年林耕空间置换技术方案》(试行)中全省推广使用。
分析各类空间矛盾,对种植空间再重构。选取水城区发耳镇、盘州市旧营乡作为乡镇级试点,并将试点经验拓展县级,涵盖水城区、盘州市。探索过程中,将国土空间规划与耕地保护工作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摸清家底—找准问题—分析矛盾—提出措施”的工作方法和路径。利用全面摸底成果,叠合各类各行业管理数据,充分分析耕地保护红线和林地管理边界、高标准农田等各类历史上形成的矛盾,结合国家关于耕地保护的最新政策,提出林耕空间置换、耕地过渡期管理等各阶段工作的措施与建议,重构人粮地产协同发展、耕居功能更加耦合、耕地林地布局优化的农业种植空间。
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系统谋划和推进耕地保护,必须摸家底、核实情、清底数,才能避免耕地保护各项措施浮于表面,才能切实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