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骄阳映“翠叶”,产业振兴结硕果。近日,六枝特区牛场乡黔中村600亩药用银杏叶迎来采收,预计全年产量将突破180吨,较去年增长20%,创历史新高。这片昔日的“闲置产业”,如今已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夏日的黔中村银杏种植基地满眼皆绿、生机盎然,挺拔的银杏树枝繁叶茂,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宛若风中逐光起舞的蝴蝶。村民们穿行于林间,灵巧地采摘着鲜嫩的银杏叶。基地管理员陶泉宇说:“今年从6月8日开始采收银杏叶,已采收17亩左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的产量预计在去年155吨的基础上增长20%。”
丰收的背后,是精细化管理的持续发力。近年来,黔中村通过整合资源、完善灌溉设施、引入科学管理模式,推动银杏产业实现提质增效,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而且解决了历史遗留的土地流转费问题,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干活更有劲头。
在集中称重点,下官组村民吴胜敏正将装满银杏叶的麻袋过磅。2017年,他将7.78亩土地流转给基地种植银杏,而像他这样的村民在黔中村有121户。基地采用多劳多得的计酬方式,手脚麻利的村民日均采收超300斤,日收入可达150元。
从2017年起,吴胜敏就开始在基地里面干活了,“一年下来有近万元的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转费,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如何让银杏叶“身价”倍增?黔中村正谋划延伸产业链。
黔中村驻村第一书记左星说:“为了增加产品附加值,接下来,我们打算通过加工银杏枕、银杏垫等保健类产品来延伸产业链,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市场调研以及产品加工的筹备工作。”
这一举措有望打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推动银杏产业从“卖叶子”向“卖产品”升级,实现从“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将“小银杏”做成“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从“单一种植”到“多元开发”,黔中村的银杏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子。随着灌溉设施的完善和产业链延伸,这片银杏林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未来,黔中村还将探索农旅融合路径,打造银杏观光带,让“绿叶子”真正变成“金叶子”,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浦仕美 周 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