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西懂绿——听“刺梨大王”聂德友细数山村“五年之变”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满山的刺梨成了贾西村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贾西,位于盘州市盘关镇,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小山村。

五年前,因为采访脱贫攻坚,我们走进这个深度贫困村,结识了“刺梨大王”聂德友,后来也多次去贾西采访,但都因各种原因与他失之交臂。

初夏时节,我们又到贾西,车走景移,只见刺梨绕村,水满陂塘,满眼都是绿。

“五年了,又见面了!”

聂德友一边招呼我们,一边伸出宽厚有力的大手和我们相握。

只见眼前的聂德友,年近花甲,身穿白色运动服、脚蹬白色运动鞋,精神抖擞,满面春风。

“老聂,还记得2017年,我们第一次采访你,你可是满裤腿、满脚的泥巴,皮肤黢黑,满脸疲惫,可不像今天这么精神嘞!”记者打趣到。

“咋个不记得,那天忙着在外跑项目,晚上才回家,整天灰头土脸的。五年啊,变化实在太大了……”老聂哈哈大笑。

聂德友,是盘江天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村民都叫他“聂得狠”,意思是只要他认准的事,就会狠下心去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九头牛都拉不回!

聂德友的人生犹如“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他经营过煤矿、铁矿、铜矿,到过日本、韩国、泰国、越南、缅甸等国家考察,当过跨国公司的董事长,受到过菲律宾前女总统阿罗约的接见。

2013年,聂德友带着上亿资金,满腔热情返乡创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从此走上了由“黑”变“绿”的转型发展路子,亲眼见证了曾经贫穷落后的家乡,通过发展刺梨这个“绿色产业”产生的巨变——

一是产业之变。“这五年,贾西村的乡亲们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靠发展刺梨产业发了家脱了贫……”聂德友说。

五年来,以盘关镇贾西村为核心的天富刺梨产业园刺梨种植面积从原来的6226亩增加到5.6万亩,覆盖农户3498户9446人。如今,六盘水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刺梨基地,种植面积达到117.56万亩。

聂德友告诉记者,一条总投资近5000万元的刺梨初加工生产线,即将在贾西村建成,主要加工鲜果、储藏原浆,能够全部“消化”贾西村的刺梨鲜果,使刺梨产业效益实现最大化,目前已经接到深圳、上海以及韩国客商的订单。

二是生态之变。说起以前的贾西村,老聂直摇头:“山高路陡石头多, 又缺吃来又缺喝。全村土地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了51%,石漠化面积超过20%……”

“现在不一样喽,山美、水美、环境美,一片绿色望不到边……”聂德友自豪地说。

五年来,随着刺梨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贾西村过去的荒山、石山披上了绿装,森林覆盖面积达到82%,生态发展两不误,绿水青山已经成为贾西村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三是生活之变。“贾西村身处深山,过去因为路不通,绵延的大山就像一道墙,贫困出不去,小康进不来。这五年,一条条柏油路修到家门口,家家基本上都住上小洋楼,买了小汽车,日子越来越幸福!”聂德友说。

五年来,贾西村教育医疗有保障,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安逸。

四是精神之变。聂德友说,贾西村乡亲们虽然摆脱了贫困,圆了小康梦,但增收致富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精气神比任何时候都足,自信心比任何时候都强。

昔日没人在意的“野果果”,变成今日增收致富的“金果果”,贾西村找到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密码”,也叩开了通往幸福的“大门”。

站在山顶,远眺绿浪翻滚的刺梨园,老聂又开始畅想下一个五年,“在各级各部门帮助下,推动刺梨产业提质增效,用农业产业化带动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让老百姓的腰包更鼓、日子更甜、生活更美!”

记者手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记者与聂德友五年不见,听他讲家乡这五年的产业之变、生态之变、生活之变、精神之变,不禁感慨:短短五年,山乡巨变!

五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贾西村在各级各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发展刺梨产业,染绿了山头,摆脱了贫困,带富了百姓,这何尝不是牢记嘱托、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生动实践?何尝不是今日贵州、今日六盘水的靓丽底色?何尝不是生态美、百姓富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具体体现?

脱贫攻坚奔小康,乡村振兴再出发。小小贾西自信而坚定,他们把刺梨产业作为开启“绿色经济”的“密码”, 在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建设幸福六盘水的康庄大道上奋力奔跑。我们相信,梦,不会遥远!

(记者 赵 芳 颜春匀 郭 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