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下午,火辣辣的阳光洒在水城大地上。在水城区花戛乡和野钟乡之间的北盘江大峡谷560米高空,天门特大桥猫道和钢桁梁上,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忙碌着。往下看,北盘江如一条细流,在野钟大峡谷之间蜿蜒流淌;抬头望,天空一片湛蓝,朵朵白云缓缓飘荡。一座总长1553米的“天空之桥”在这蓝天白云间不断“生长”,一天天向合龙靠拢。
远眺天门特大桥。
安盘高速天门特大桥为钢桁梁悬索桥,全长1553米,主跨达820米,桥面至江面高差达560米,建成后为世界第三高桥,也是双向六车道钢桁梁悬索桥世界第一高桥。天门特大桥自2023年3月开始施工以来,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安盘高速6标段项目部克服各种施工困难,项目稳步推进,至9月11日已完成工程总量的86.2%,预计于9月底实现大桥合龙。
在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安盘高速6标段项目部现场生产副经理梁剑鑫和工程部副部长段永盛的引领下,我们乘坐施工电梯,登上135米高的盘州岸主塔顶端,天门特大桥施工现场尽收眼底。吊装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转,将巨大的钢桁梁吊运到指定位置;俯视江面,600多米的高度令人目眩,恐高感一阵阵袭来,小腿肚也微微打颤。
梁剑鑫告诉我们:“峡谷内天气变幻莫测,今天天气好,没什么风,要是天气变化时,这峡谷里的风能达到10级。”这么高的地方还经常伴有大风,能站稳走稳都不容易,更别谈施工了。所以,天门特大桥的高空施工,对施工队伍也是一个严峻考验。
据项目部介绍,天门特大桥横跨北盘江野钟大峡谷,是安盘高速公路的标志性和控制性工程之一。其中安顺岸主塔高度为192米,盘州岸主塔高度为135米,两岸均为重力式锚碇。大桥主跨达820米,钢桁梁立面位于双向0.7%的人字纵坡上,全桥共61个节段吊装单元,包括主桁梁钢桁架和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两部分,板桁结合,节段最大吊装重量330吨。其建设难度列世界前列,技术含量达国际先进水平。
“人员就位,吊装开始!”现场总指挥杨长斌一声令下,重达260吨的钢桁梁节段在4台卷扬机的协同下缓缓提升、前行,并在高空完成一次90度的“优雅转身”。
中铁广州工程局有限公司安盘高速6标段项目部副总工程师张纪林紧盯智能监测屏,各项数据实时跳动。“我们的缆索吊集成了北斗定位和物联网技术,吊装精度控制在毫米级以内。”对吊装的结果,张纪林胸有成竹。20分钟后,钢桁梁精准就位。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针对天门特大桥施工存在的困难,建设过程中,项目部采取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使用的智能缆索吊装系统成功破解山区大吨位钢桁梁吊装难题。全桥61个钢桁梁节段、75万套高强螺栓、1.8万吨钢结构,全部借由这套系统实现“云端穿行”。
从大桥主塔下来,我们走进钢桁梁拼装场,电焊工赵宇琦正专注进行桥面板焊接。在前些日子的专项技能考核中,他拿了第一。“每个焊点都关系大桥安全,一点也马虎不得。”赵宇琦手中的焊枪稳稳移动,溅起簇簇焊花。
精益求精贯穿每个环节。从重力锚开挖、主塔浇筑,到缆索系统安装、桥面系施工,保证质量始终是底线。目前,天门特大桥下部结构及缆索系统已全部完工,钢桁梁吊装进度达90.2%,大桥合龙在即。
在天门特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技术创新与突破贯穿始终。为解决建设中的各类技术难题,项目部组建了技术攻关团队,深入施工一线,采用GPS静态测量技术、机器人自动定位设备等先进技术手段,有效提高了施工精度和效率。同时,技术团队还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深入研究山区悬索桥的建造关键技术和耐久性能提升等重要课题,为大桥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据梁剑鑫介绍,仅在混凝土施工方面,项目就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大桥位于峡谷地带,气温变化大、湿度高,对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极高。为此,项目部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优化配合比设计,确保混凝土输送的质量与效率,针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问题,采用冷却管编号、添加冰块及实时监控等手段进行管理,有效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安全。
峡谷内天气变化大。今年6月18日,一场暴雨导致施工便道多处塌方,钢桁梁运输中断。
“不能等!”物资部长刘江彪迅速组织抢险队连夜施工。挖掘机、装载机轰鸣不断,工人们冒雨奋战10余小时,终于在黎明前恢复这条“运输生命线”。
类似情况在大桥施工中屡见不鲜。项目部通过科学组织、灵活调度,稳步推进工程进度。在项目部全体员工和工人们的拼搏努力下,目前,安盘高速6标段项目整体施工已完成86.1%,其中天门特大桥已完成86.2%,其他桥梁、路基、T梁架设等也在有序推进。
“以前去对岸开车得走3个多小时,大桥通车后,只要15分钟!”说这句话时,正在盘州岸桥头干活的工人郭钦青满脸自豪。
夕阳西下,工人们陆续返回驻地。大家说说笑笑,欢声笑语驱散了一天的劳累。
工程部副部长段永盛已经半年没有回家。“这是我参与建设的第3座特大桥,大桥合龙那天,我要让家人视频看桥。”他翻出手机里家人的照片,开心地说。
群山簇拥,彩云飘飞。在这北盘江野钟大峡谷上,建设者正以智慧与汗水,将天堑变为通途,用一座桥,改变一片土地的命运。(杜再松 全媒体记者 彭绍良 曾 杰 陈栋梁 彭忠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