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民宗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讲话精神,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强化“三项措施”,切实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一、以教保传,坚定文化认同。强化资金支持,深入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十四五”以来,市民宗委投入各级民族资金200余万元支持学校实施中华优秀文化进校园(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各项目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长和本地民族文化资源等实际,设置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民族声乐、民族手工艺、民族体育等课程,培育推出了各具代表性的优势项目。如:六盘水师范学院的民族健身操、盘州市鸡场坪中学的羊皮鼓舞、钟山区第二十三小学的蜡染等课程。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丰富了学校课程,不断提高青少年学习、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推动将民族文化元素创新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建设,如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的剪纸元素和卯榫结构建筑工艺元素的融入,水城区阿娄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农民画元素的融入,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树立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的意识,进一步坚定文化认同。
二、以产促承,推动持续发展。按照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民族文化产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市民宗委结合我市民族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实际,设立了民族文化扶持鼓励专项资金并纳入市级年度财政预算,同时积极争取省民宗委资金支持,“十四五”以来,投入省、市民族资金150余万元支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扶持了六枝特区尚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盘州市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有限公司、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钟山区兆美蜡染手工艺作坊等企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在景区、车站、机场等人员集散地设置展销平台,重大活动和节庆期间支持民族手工艺企业举办促销活动,推荐企业入驻“黔系列”、淘宝等各类电商平台,加大宣传展示产品力度,帮助企业拓宽销售渠道。大力推进民族特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市民族地区建设了包括牂牁江旅游景区、乌蒙大草原景区、猴场补那布依风情园景区、天门传统古村落旅游景区等在内的4个A级旅游景区。将落别乡牛角村、梭戛乡高兴村、淤泥乡岩博村、保基乡陆家寨村、普古乡舍烹村、花戛乡天门村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纳入了我市5条秋冬季精品旅游线路、9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5条畅游清凉凉都旅游线路。民族特色旅游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三、以赛助兴,激励创新提升。联合市妇联等部门举办“凉都锦绣坊·百佳绣娘”手工技艺展演赛活动,积极推荐民族文化企业、民族文化传承人参加贵州省非遗技能大赛、深圳文博会等省内外相关展销赛事和活动,激励创新产品设计,推广和提升民族文化产品品牌影响力。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精心创作文艺作品。组织人员对我市民族民间文化开展调研,在我市民族歌舞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打造了民族歌舞剧《云水缘》参加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充分展示了我市彝族山歌、苗族芦笙舞等民族歌舞文化。精心编排了《苗风彝韵》《笙声不息》《彝山传情》等民族歌舞和民族体育融合的表演项目,组队参加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其中《苗风彝韵》获得了表演类项目一等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