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研究基地”,强化理论支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融合“三线”建设以来我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联合六盘水师范学院建成研究基地,组织开展多学科交叉、多团队合作的联合攻关、综合研究,初步形成研究成果3项,向国家民委上报《六盘水市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究,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提供地方理论成果支撑。
二、建“网宣基地”,促进民族团结。组织开展“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行动,依托市级新闻媒体、融媒体中心、政府门户网站及“两微一端”,建成一批网络宣传基地,开辟“线上”民族团结“石榴园”,使互联网成为推动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目前,分别在新华网、人民网、贵州民族报等中央、省级媒体刊载信息200余篇,点击量超248.8万次,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专栏得到国家民委认可,并链接到国家民委门户网站。
三、建“流动基地”,组织系列宣讲。制定《2022年六盘水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工作方案》,深入实施“选定十个课题、开展百场宣讲、覆盖万名群众”的“十百万”宣讲行动,组建宣讲“大篷车”“宣讲团”“讲师团”,发动退休干部、党校教师参与其中,形成宣讲“流动基地”,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引导各族群众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022年以来,开展系列宣讲42场次,覆盖群众4600余人。
四、建“教育基地”,凝聚思想共识。在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六枝特区银壶街道办、水城区阿娄社区、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探索建成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面向各族干部群众、学生、企业员工,讲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等重大问题,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发挥“小基地、大课堂”“小平台、大作为”“小切口、大文章”作用。目前,建成教育基地7个,累计接待省内外各族干部群众参观学习53批次。
五、建“培训基地”,提升能力水平。依托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基地,制定民族工作专题培训计划,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建成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明辨大是大非、热爱各族群众的民族工作队伍。目前,组织开展民族工作培训13期1557人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