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杨波的民族团结进步“三字经”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谷雨时节,我们赶到海嘎村时,杨波已经在5组村民龙富贵家的“小菜园”中忙活了很久。

  工作15年,驻村10年。杨波的青春大部分都奉献在了海嘎村脱贫攻坚路上。为保护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小菜园”的栅栏没有砍伐山上的灌木,龙富贵与周边种竹的群众商量,按1元1棵的价格买了一些,杨波帮他边砍边扛边加工,忙得满头大汗。在海嘎驻村10年,他就这样义务帮了村民10年。

  围绕“冲刺九十天、打赢歼灭战”的脱贫攻坚任务,杨波深入田间地头挨家挨户做工作。“我到群众家里来主要是想让他们感受到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我带大家一起做,他们不好意思不做”。

  放眼望去,一块40余平方米的“小菜园”已初见雏形,虽不太规整,但充满着乡愁气息。为了提高群众的积极性,杨波和工作组还主动向市政协领导汇报,争取了10万元钱用于“小菜园”建设。菜园准备起几垄,每垄种什么,他早就和村民盘算好了。

  海嘎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落,其中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是彝族,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43%,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360元。“脱贫攻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牢记殷殷嘱托,实行挂牌督战后,他的工作量剧增,为了按时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他也想了很多办法,并总结了在民族村寨工作的“三字经”。


      和各族群众打交道,需要“打得堆”

  “群众心中有杆秤,你对他好,他就会对你好”。驻村工作除了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外,还要会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让群众充满感恩之心、聚成抱团之力。驻村10年,杨波对群众的好恶了如指掌,他有意识地观察和改进工作和生活中的细节,全身心融入到这个“新家庭”中。用他的话说,驻村干部是组织派来的,形象需要“接地气”,工作也需要“接地气”。为了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他总结出不穿白衬衣下村,别让村民误解是来混日子的;不戴会变色的眼镜,别让村民误解不正眼看人;不双手抱在胸前,别让村民误解在监督他们。

  “三改三化”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时杨波一出门,有的群众会半开玩笑地邀请:“杨书记,上来帮点忙嘛”。碰到这种情况,他二话不说,挽起袖子裤腿,拎起扁担水桶,一气帮群众挑上10来挑灰浆。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驻村生活就在日复一日中不断充实。贫困群众需要的炉子、碗柜、衣架、床单、被套、鞋架,他通过找熟人捐款,自己亲自去城里帮挑最好的。村民黄流桥因修路需要迁坟,很多人做工作都不管用,杨波上门一开口,人家就撂下一句话:“其他人来讲不作数,你来讲晓得咋个做”,痛痛快快就把坟迁了。


     和各族群众打交道,需要“吃得亏”

  “吃亏是福,需要境界”。群众对政策的理解不是很全面,互相攀比、互相置气、互相较劲的心态不同程度存在。

  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驻村工作需要讲究方式方法,让少数民族同胞能够感受到贴心的温暖。

  驻村10年,杨波的口袋里总少不了棒棒糖、熟鸡蛋,老人孩子都得吃过,同时也记住了这个清瘦的“第一书记”。一次杨波接受一家媒体采访,记者在行进过程中到处寻找镜头和素材,这时远远看到一个2岁左右的小男孩,一脸稚嫩边笑边跑边喊“杨伯伯、杨伯伯”,杨波顺势把他搂入怀中。采访团队很惊喜:“这就是我们想要的镜头和素材”。孩子认识杨波的过程很简单很单纯,杨波用细节温暖了每个人。

  5组李家院子有一条“断头路”,村民过去办事需要绕行3公里。杨波了解情况后,想方设法协调贵阳海关投资5万元钱,帮助群众解决这项烦心事、操心事、纠心事。但在修路过程中,一村民因土地被误占2平方米搭建公共路梯,坚持要村里给个说法。随后赶到的杨波向群众作了解释,并自掏腰包拿出100元钱作为占地补偿,了解原委的群众死活不收。为避免相同情况再次发生,杨波趁热打铁,做起了群众工作。“现在党和国家在帮助大家脱贫,占点地要想开点,今天你们有的人虽然买不起车,但你们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有车,这条路既是为这一代人修的,也是为下一代人修的”,群众从他朴实的语言中听到了希望。


和各族群众打交道,需要“合得来”

  “要想深入了解群众,需要全面融入群众生产生活”。群众认人的标准很简单,嫌不嫌脏、怕不怕苦、肯不肯干。驻村10年,杨波养成了不挑食、不怕苦、不偏心等好习惯。

  海嘎的少数民族同胞们一谈起他,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一声:“合得来”!

  哪家有需要,随叫随到。有时和农户商量干农活,路程又远,干到中午或晚上,群众都要留吃饭。一碗酸汤包谷饭,心里有说不出的暖和。杨波感慨:“这个世界没有谁欠谁的,趁着党的民族政策好,能帮一点是一点,再现实的人也有被感动的时候”。

  村民黄训国一直沿袭着传统粗放的养猪习惯,门口敞坝里长年放一个猪食槽,生食熟食一古脑地往里倒,一到热天,苍蝇蚊子嗡嗡叫,味道大得让人受不住。接到环境整治任务后,杨波带着另一名扶贫干部,说服主人家后,两人找来一圈绳子,一根棍子,扛起几十斤的猪食槽深一脚浅一脚就往猪圈里搬,粪水瞬间没过鞋面。这样的驻村干部群众哪里会有意见。

  2020年,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历史性地解决,海嘎村的脱贫攻坚是全中国、贵州省少数民族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站在“贵州屋脊”上,杨波无怨无悔地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十年日子回眸间,值与不值?村民黄文飞给出了答案。她逢人便夸:“我和杨书记的关系就像两娘母一样,巴不得他不回去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