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叔,我们来看您了!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现在是吃穿不愁,家家户户盖上了楼房,出门就是平整的水泥路,日子好得很了!”
“赵叔,你们打下的江山,如今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
9月24日,邹广阳、邹广周两兄弟再次来到烈士赵文荣的坟前,打扫落叶、清除杂草,跪拜、作揖、祭奠……两兄弟效仿着父亲邹学孔在世时一样,在墓前同赵文荣“对话”——希冀他能听到现在生活多么美好,告诉他牺牲没有白费。
“没有像赵叔一样的无数红军战士的牺牲,就不会有新中国,也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新中国同龄的邹广阳如今已是头发花白,66岁的兄弟邹广周身患残疾,虽然去祭奠的爬坡路一年比一年艰难,但两兄弟依然坚持着。
红军烈士赵文荣的坟茔,静静矗立在盘州市胜境街道龙家沟山间,这座高2米、宽1米墓碑的坟茔,杂草总是被邹家人锄得干干净净,周围野花清香四溢、树木碧绿葱翠。
时间回到1936年3月28日。那天夜晚,睡梦中的邹学孔被敲门声惊醒。打开门,几名佩戴袖标、肩章的红军战士站在门外,将一个负伤的小红军托付给他后,便匆匆消失在夜色中。
时年29岁的邹学孔,是一名“保长”,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他惊了好久没回过神来。在后来和负伤小红军的交谈中,邹学孔得知,其名叫赵文荣,刚满18岁,毕节人,是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的一名战士,当天白天在云南省富源县城东门外遭遇敌机轰炸,身负重伤。
时年29岁的邹学孔,上过私塾、思想开明,对红军的政治主张也早有耳闻,从这群眼神清澈的青年身上,更加坚定了他对红军的认可。虽然深知一旦收留红军伤员的事情暴露,不仅会危及到自家人的生命,还会连累许多亲人,但他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毅然把这名小战士藏在了家里。
为了尽快治疗好赵文荣,邹学孔一家把家里最贵最好吃的食物都让给赵文荣吃,还冒着危险上山采药、并假借其他名义到云南请来郎中为其治疗。但由于伤势严重,不管邹家人如何努力,这名红军战士还是牺牲了。赵文荣牺牲后,邹学孔非常难过和自责,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让后人记住这名小战士,还花光家里的所有积蓄为其买了一口杉木棺木,在夜晚请了寨上几个关系较好的朋友偷偷把赵文荣抬到他家对面山坡上下葬。
关于收留红军的详细故事,邹学孔很少跟邹广阳、邹广周细谈。“父亲每次都是默默地带着我们,给赵叔扫墓,而我们,也只是恭敬地跟着父亲,该上香上香,该烧纸烧纸……”“那些年,父亲经常到赵叔坟前看看。记得下大雨时,他都要叫上我们拿着锄头、铁锹去排水,防止坟墓被淹。”邹广阳、邹广周回忆道。
1983年,76岁的邹学孔在弥留之际嘱托邹广阳和邹广周要守护好红军墓,并给邹家人立下家规:以后逢年过节必须“先祭英烈,再拜祖宗”。
父亲去世后,邹广阳、邹广周总是按照父亲的方式,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都从家里带着香纸、水果、糕点、煮熟的鸡蛋等,带上儿女,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到赵文荣坟前祭拜,一年后又一年。
邹家的第三代邹中文、邹树生虽然长年在外奔波,但每年清明一定回来扫墓;第四代的邹帮友从小听着赵文荣烈士的故事长大,每次从外省打工回来,都会第一时间去墓前祭扫;今年12岁、刚上初中的第五代邹皓轩,从记事起,便跟随曾祖父、爷爷和父亲的步伐,到红军坟上去磕头。
如今,岁月走过88载,邹家人的后代却在坚持着、传承着守护红军坟的初心与情怀。就连当年赵文荣藏身治病的老屋,也保留了下来。过节时,邹广阳、邹广周会做上一桌菜饭,在老屋里供奉,恭请“赵叔回家吃饭”。
邹广阳、邹广周守护红军坟的故事,同样也感染着当地群众,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邹家五代人接力守护烈士墓的事迹非常感人,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不忘初心、信守承诺。”盘州市胜境街道胜境居委会妇联主席吴友平告诉记者,邹广阳、邹广周的事迹在当地已是家喻户晓,是村民们学习的榜样。
刚刚考进胜境街道党政办工作不久的王俊来自云南,他是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展板上了解到邹广阳、邹广周的事迹, “因为是身边人身边事,所以特别有感染力、号召力。我们要向邹家人学习,让这种缅怀革命先烈、继承理想信念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王俊说。
也因为这份坚持与坚守,邹广阳、邹广周兄弟两人先后入选“贵州好人榜” “中国好人榜”,荣获第八届贵州省诚实守信道德模范、2022年度全国“诚信之星”的称号。邹广阳还是“全国最美双拥人物”和第五届全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
青山有幸埋忠骨。如今,这座红军墓已成为盘州市一处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更多的人瞻仰和凭吊。(记者 颜春匀 张 兰 胡国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