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两兄弟真了不起,好样的……”“不只他们两兄弟,他们一家几代人都了不起。”在盘州市胜境街道胜境居委会,只要谈起邹家两兄弟,居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言语中对邹家五代人守护红军墓的品行充满敬佩。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六军团战士赵文荣在战斗中负伤,邹广阳和邹广周的父亲邹学孔受红军委托,冒着生命危险把这名刚满18岁的小战士藏在家里养伤,因伤势严重,赵文荣2个月后壮烈牺牲。邹学孔临终前立下家规:“以后每年扫墓必须先祭英烈,再拜祖宗。”
邹广阳和邹广周两兄弟践行着父亲的承诺,至今邹家五代人已为这座特殊的墓祭祀了87年。
承诺:深夜开门,冒死相救受伤红军小战士
1936年3月28日深夜,几名衣衫褴褛、满脸血污夹杂着汗水的青年抬着一名伤势严重的红军战士来到邹学孔家门口,请求邹学孔帮忙照顾受伤战友,等伤好后就离开。冒着被敌人发现的危险,邹学孔爽快答应后,几名战士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时年29岁的邹学孔,上过私塾、思想开明,对红军的政治主张也早有耳闻,从这群眼神清澈的青年身上,更加坚定了他对红军的认可。他也深知一旦收留红军伤员的事情暴露,不仅会危及到家人的生命,还会连累许多亲人,但他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毅然把这名小战士藏在了家里。
这名受伤的青年叫赵文荣,18岁,是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的一名战士,在云南省富源县城东门外遭遇敌机轰炸,身负重伤,当晚大部队驻扎胜境关一带,由于部队还要急行军,只能将受重伤的战友托付给了邹学孔。
为了尽快治好赵文荣,邹学孔一家把家里最贵最好吃的食物都让给赵文荣吃,还冒着危险上山采药、并假借其他名义到云南请来郎中为其治疗。因伤势严重,小战士赵文荣牺牲了。邹学孔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后人记住这名小战士,他拿出所有积蓄买了一口棺木,夜晚与朋友偷偷将赵文荣下葬。直至新中国成立、西南地区解放后,邹学孔才公开为赵文荣的坟墓添土立碑。
从小父亲就带着邹广阳、邹广周清明、春节时给红军扫墓。“那些年,家父种地或赶集回来,总要到坟前看看。每当下大雨时,为防坟墓被淹,都要带着我们拿着锄头、铁锹去排水。每年清明节和农历正月初一,也要带着我们前往‘红军坟’祭扫。”邹广周回忆道。邹广阳还非常清晰地记得,每次来到坟前,父亲总会自责地说:“没有治好你们赵叔叔,是我一生的遗憾!”
父亲告诉我们,“他是你们的叔叔,一名红军,我的兄弟!”每年清明节时,父亲总是带上我们先给“赵叔叔”的坟墓挂青后,再挂自家的祖坟,“赵叔叔”也慢慢成了邹家一直怀念的亲人。
邹广阳、邹广周兄弟俩擦拭赵文荣烈士墓碑。刘定珲 摄
坚守:立下家规,先祭英烈再拜祖宗
1983年,76岁的邹学孔在弥留之际嘱托儿子邹广阳和邹广周要守护好红军赵叔叔的坟墓,并给家人立下家规:以后逢年过节必须“先祭英烈,再拜祖宗”。兄弟二人看着即将离开人世的父亲,满眼泪水,连连点头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他是我们的亲人,我老了,你们要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要去看他,给他扫墓、挂纸……如果他的家人来找,可以让他们把遗骨带走。除此之外,不准任何人迁移。”邹广阳之妻胡小菊,至今还记得公公临终前留给一家人的嘱托。
邹广阳说:“父亲这一生没留下家财,只留下这一道遗嘱,为红军烈士扫墓,是我们全家的责任,更是我们的骄傲。”就这样,邹广阳邹广周两兄弟遵守了父亲的家训,每年带上香纸、水果、糕点、鸡蛋等来到红军烈士坟前,跪拜、作揖、祭奠、清除周围杂草等。
这座矗立在盘州市胜境街道龙家沟山间的坟茔,杂草总是被邹家人清理得干干净净,月台经常被扫得没有落叶,坟茔周围野花清香四溢、树木碧绿葱翠。
邹广阳也会效仿父亲在世时一样,在墓前同烈士“对话”,既讲给长眠于此的红军烈士听,也是讲给满堂儿孙听,希望他们谨记,没有无数红军战士、无数共产党员的牺牲,就不会有新中国,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告诫他们必须长期回来看望这位牺牲在异乡的红军烈士,让他永远都不“孤单”。
邹广阳孙子细看曾祖父刻下的墓志。刘定珲 摄
传承:一人的遗愿,终得众人紧随
如今,岁月走过87载,赵文荣与邹学孔已成故事中人,但邹家人的后代,却在坚持着、传承着守护红军坟的初心与情怀。就连当年赵文荣藏身治病的老屋,也保留了下来。过节时,邹广阳会做上一桌菜饭,在老屋里供奉,恭请“赵叔叔回家吃饭”。正月上坟拜年、清明上坟挂青、中元坟前烧纸……红军坟,早已成为邹家的“祖坟”之一。
年龄稍长的哥哥邹广阳现已有了曾孙,一家总计20余口人。邹家的第三代邹中文、邹树生虽然长年在外奔波,但每年清明都会回来参与扫墓,让第四代扫墓人邹帮友记忆犹新。
而今,年仅9岁的第五代扫墓人邹皓轩在父辈的牵拉之下,也行走于这条一家五代人用脚踏出来的村间小道,步伐愈加坚定。
邹学孔“要让后人记住红军战士”的遗愿也在邹家人的坚守中得以实现。邹氏两兄弟为英烈扫墓的感人事迹被媒体报道后,人们也开始关注到盘州市胜境街道胜境村的这座红军墓,越来越多的群众和学生赶来瞻仰英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