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记者从六盘水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市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要抓手,集中力量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
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我市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大气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环境空气质量优美。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15年的92.1%上升到2022年9月的99.27%;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省第3名。
碧水保卫战硕果累累。近年来,我市碧水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身边的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2012年至2021年,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完成了16个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建设,完成4条纳入国家监管的黑臭水体整治,提升中心城区污水管网收集和雨污分流改造水平,提高了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增加了河道生态流量。
净土保卫战有序推进。印发实施相关工作方案,全面完成“土十条”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全市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未发生因疑似污染地块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率全省之先完成“十三五”绿色矿山建设任务。
固体废物攻坚战有序进行。开展工业渣场、危险废物处置重点行业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分阶段推进危险废物等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在全省率先实现垃圾焚烧处理“县县全覆盖”、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全覆盖”、生活垃圾“零填埋”和城区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全覆盖”,有效防范土壤污染风险隐患。
乡村环境整治攻坚战梯次推进。我市相继部署开展“改厨”“改厕”“改圈”和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重点工作,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改三化”“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等,全市建成投入使用生活垃圾转运设施122座,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达100%,位于全省前列。全面加强水源地保护,全市29个“千吨万人”水源地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治。
法律法规更加完善。我市深入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地方立法工作,先后出台了《六盘水市水城河保护条例》《六盘水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下一步,我市将切实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保卫战,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探索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推动我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持续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让凉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记者 孔盘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