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0014349/2024-336132 | 信息分类: | |
发布机构: | 生成日期: | 2024-02-29 15:13:08 | |
文 号: | 是否有效: | ||
名 称: | 文字解读:《六盘水市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 |
一、《行动计划》起草背景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围绕中医药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全力推动六盘水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的通知》(黔府办发〔2023〕1号),结合我市实际,在充分调研、反复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健康局)牵头编制形成《六盘水市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下文简称《行动计划》)。六盘水作为贵州重要的中药材产区,发展中药材得天独厚、前景广阔,贯彻落实《行动计划》各项目标任务,对提升我市中医药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需求,建设健康六盘水,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行动计划》明确发展阶段和目标是什么?
《行动计划》分别提出了到2025年、2030年六盘水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两个阶段性目标。坚持企业带动、文旅带动、市场带动,推进中医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强化政策保障,实现全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市中药材产业实现效益提速,重点发展以道地药材为主的中药材品种,形成1—2个具有全省影响力的中药材重点单品产业集群,中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30年,中药材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中药制造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品牌效益进一步凸显,全市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26万亩、产值达到16亿元,形成产值过30亿元具有带动能力的中药材产业链条。
三、《行动计划》明确了哪些方面的重点任务?
《行动计划》从推进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完善中医药产销体系、做大做优中医药制造业、推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夯实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六个方面提出了六盘水市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15项重点任务。一是建立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二是建设重点单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三是做优做强“定制药园”;四是构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集群;五是积极推广应用一体化电商交易平台;六是扶持中医药制造业;七是推动中医药产业集聚区建设;八是推动中医药与康旅产业融合发展;九是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十是推进中医药与保健品产业融合发展;十一是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十二是推动中药新药及医疗机构制剂研发应用;十三是推进中药配方颗粒研发生产;十四是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十五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四、如何推进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加强道地药材优良品种选育繁育研究,着力打造1—2个省级道地特色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二是全市中药材产业聚焦白及、黄精、生姜、薏苡仁、三七、前胡、重楼等重点单品布局,进一步提升产业聚集度。到2030年,全市建成200亩以上标准化基地8个。三是做优做强“定制药园”。围绕白及、黄精、前胡、重楼等特色优势单品,鼓励中药材种植企业、加工企业及销售企业紧密合作,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建设“定制药园”,提升加工转化率、增加种植经济效益,到2030年,建成“定制药园”12家以上。
五、如何完善中医药产销体系?
一是构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集群。坚持分级扶持、重点推进,发展现代化清洗、烘干、分拣、分级等初加工,逐步提升产地初加工水平,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到2030年,全市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数量达到20个以上,构建全市中药材重点单品初加工集群。二是积极推广应用一体化电商交易平台。推进中药材(大健康)电商交易平台应用,推进中药材线上线下交易一体化。积极开展东西部协作,支持中药材通过一码贵州平台、“1+8+N”电商供应链云仓体系、贵荟馆省外仓体系等拓展我市中药材市场销售渠道。
六、如何做大做优中医药制造业?
一是扶持中医药制造业。大力培育本土制药企业,鼓励支持制药龙头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和技术改造,运用数智化技术,将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效益化,丰富产品线,加快形成领域内核心品种,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力,力争打造1—2家中药制造绿色化、智能化标杆企业。二是推动中医药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强化金融、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集聚和保障,努力建成1—2个协同联动、优势明显、品牌突出的中医药产业集聚区。强化产业链招商,引进国内中医药领域优强企业落地,带动中医药种植、生产、加工、应用等上下游产业加快发展。
七、如何推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推动中医药与康旅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温泉康养、森林康养、山地旅游,推广康养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与中药科技农业、道地药材种植相结合的养生体验基地,擦亮“康养凉都”品牌名片。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人员特别是知名老中医在有条件的温泉项目、旅游景区、精品民宿按规定开设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刮痧、拔罐、推拿、理疗和药膳、中药茶饮等健康服务项目,推广医养旅游,构建“中医药+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力争建成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个,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4个,贵州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建设示范单位3个,康养旅游项目4个。二是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支持社会力量按规定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鼓励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康复为主的中医诊室;鼓励中医医疗机构自建、托管养老康复机构或与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开展技术协作,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三是推进中医药与保健品产业融合发展。加大中药衍生品的研发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以黄精、刺梨、薏苡仁等为重点,研发以道地药材为基础原料的食品、药膳、饮品、保健品、药妆等高附加值的大健康产品,拓展中医药衍生品产业。
八、如何推动加强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
一是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大中医药科研投入,强化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开展项目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技术研发中心)。到2030年,力争建成1个科技创新平台或1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二是推动中药新药及医疗机构制剂研发应用。鼓励制药企业开展中药民族药新药研发,挖掘新适应症新用途等二次开发。到2030年,力争建成中药制剂中心1个。三是推进中药配方颗粒研发生产。鼓励支持制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开展中药配方颗粒基础研究,研制、开发、生产中药配方颗粒。将已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中药饮片对应的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九、如何夯实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六盘水市中医医院创建三级中医医院、六枝特区中医医院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加快六枝特区、盘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建设。健全市、县中医药服务体系。到2030年,力争建成三级中医医院2家,其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家。二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争取省级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点建设,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创建工作。加强与省内外知名医院交流合作,培育创建中医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和优势专科。加快盘州市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到2025年,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规范开展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社区卫生服务站、80%以上村卫生室能够提供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十、如何强化保障措施?
为推动落实《行动计划》15项重点任务,《行动计划》从“强化组织保障、强化融资保障、强化人才保障”三个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出台本地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研究调度重点工作。市县两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牵头编制本级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科技、教育、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农业农村、商务、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管、林业、医保等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尽快制定具体支持方案和配套措施。二是强化融资保障。市县两级财政要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医药领域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担保力度。三是强化人才保障。推进中药炮制、药物制剂等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和等级认定,鼓励在各种职业技能大赛中设置中医药专项。用好用活贵州省人才博览会等引才平台,加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支持通过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并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招聘考试,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