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六盘水市委员会:
你委《关于加强我市生态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你委对我市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补齐我市环境专业救援队伍的短板
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政府统一指挥、部门协调联动、专家技术指导、企业一呼百应的应急处置体系,积极推动生态环境应急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能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和救援队伍建设。2023年3月7日,我市成立六盘水市生态环境系统环境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全市生态环境安全及应急管理工作,积极推动建立不同类型的专业突发环境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应急指挥和救援能力。目前,全市共建立应急救援队伍5支、共125人,志愿应急队伍11支、共812人,有毒有害气体防护队伍1支、共19人,配备应急消防车辆10辆、个人防护装备80余套,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高效、准确”开展应急救援。二是组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家库。结合我市环境特点,按照专业分类对口、就近调用的原则,从全市机关单位、监测部门、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工矿企业等单位选取各领域专家学者75名,组建了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家库,为煤炭采选、火力发电、水泥、化工、钢铁、农村面源等各个领域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加强应急监测队伍建设。2022年以来,六盘水市生态环境区域监测站67人次通过省生态环境厅持证上岗考核,监测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相关人员能够熟练操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多功能水质检测仪、便携式气体检测仪等常规及应急监测仪器设备70余台(套),现有设施设备及人员能满足170项监测项目的分析,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有力监测技术保障。2024年,投入49.8万元采购各类监测仪器设备,进一步提升应急监测队伍建设和监测能力水平。四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应急培训等措施,不断提升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应急处置能力。2024年5月29日,组织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能源局、市消防救援支队等单位开展“2024年六盘水市突发环境事件专项应急演练”;2024年6月3日,组织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应急人员参加省环境监察局组织的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与应急响应专项培训,进一步提升我市生态环境系统工作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二、强化应急物资储备
建立健全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配送机制,定期对应急物资储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及时解决应急储备物资数量不足、品种不全、布局不合理、运输不畅等问题。一是强化政府应急物资储备建设。目前,我市已建立3个应急物资储备库,存储高性能撇油器、化学品围堵栏、吸油棉、围油栏、活性炭等21项应急物资,并对应急物资库储备情况开展不定期检查,及时对消耗物资进行有效补充。二是完善整体应急物资储备。通过与辖区重点企业签订环境风险应急联防联控协议,实现应急物资共建共用共享,共同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目前,在企业自身应急物资储备的基础上,各企业共配置活性炭2吨、围油栏100袋、吸油棉100袋等应急物资,其中盘州市宏盛煤焦化有限公司实际配置活性炭110余吨。三是加强企业应急物资储备监管。针对全市焦化、煤化工、涉危涉重等较大以上风险企业,尤其是煤化工园区内较大风险企业,督促其按应急预案明确的储备要求,配备相应的应急物资。目前,全市27家较大以上风险的企业已全部按要求配备相应应急物资。
三、强化协同配合机制
加大煤焦化、化工、燃煤电厂和涉危涉重等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力度,进一步健全各单位各部门以及流域上下游特别是跨省界相邻市县间应急联防联控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控机制。2024年,我市制定印发了《六盘水市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2024年六盘水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攻坚战工作计划》,把生态环境安全与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从环境风险源头防控、环评准入、日常监管、社会监督等方面建立长效环境风险防控机制,从源头遏制突发环境事件发生。二是建立跨区域跨流域联防联控制度。按照“跨流域问题统一抓,处理问题再分家”的工作原则,先后与黔西南州、毕节市、安顺市修订完成跨流域联合执法合作协议,与云南省曲靖市签订珠江流域生态环境执法和应急联防联控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同配合和信息互通,共同做好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处置工作。三是积极探索建立政企之间联防联控机制,与辖区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盘江电投天能焦化有限公司、盘州市宏盛煤焦化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签订
环境风险应急联防联控协议,通过应急物资、应急队伍、专家人才共建共用共享等方式,形成反应迅速、协同高效、共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合力,有效提升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能力。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动生态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协同高效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2024年7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