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敏、敖其友、李娟、王金翠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六盘水乡村治理能力建设的建议》提案收悉。感谢您们对我市乡村治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乡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经验,重点谋划建设一批乡村治理示范村”建议
2024年3月18日,印发了《六盘水市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2024年新征程农业农村工作的一条主线,要求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内容的“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着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目前,因地制宜完成“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示范村寨“一图一表一说明”制作,着力推进30个市级“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加大“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示范村寨建设的支持和倾斜力度,整合财政衔接、东西部协作、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宜居农房、传统村落等资金共6799.25万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43个,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二、关于“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移风易俗专项整治工作中,建立完善移风易俗正负面清单,避免个别地区‘一刀切’现象”建议
(一)坚持政治引领,村规民约工作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一是强化业务指导。先后下发《六盘水市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示范单位三级联创实施方案》《六盘水市构建新时代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五规范一提升”工作格局指导意见》《关于开展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排查整治的通知》等文件,定期开展督导调研,在全市1152个村(社区)全部完成制定(修订)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村规民约的修订程序、形式内容、载体建设、教育实践、监督奖惩等各个方面。二是强化宣传引导。从形式上看,各村均在明显位置以手描、喷绘、雕刻等多种形式公布村规民约,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文本内容和入户走访情况来看,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和睦友爱等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普遍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环境卫生治理等方面内容家喻户晓。村规民约在宣传党的“好声音”、传递正能量方面均取得积极作用。三是强化典型示范。抓牢省级优秀村规民约示范村评选的契机,进一步完善民政牵头、部门协同、乡镇主抓、村级落实的工作机制,从修订程序、文本内容、督促落实等方面引导村级组织加强村规民约建设。自2018年开展省级优秀村规民约示范村评选以来,全市共144个村(社区)获评省级表彰,总结提炼盘州市贾西村、六枝特区牛角村等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四是强化部门联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强化宣传、民政、乡村振兴、旅游、民宗等有关部门的联动作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职责,挖掘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不同民俗的优秀文化,通过各种新型载体传播出去,走出六盘水、走出贵州,走向全国。
(二)坚持共建共治,村规民约规范化建设水平持续提升。一是形式内容灵活生动。在市级下发村规民约示范文本的基础上,基层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同志、乡贤寨老等有影响力、有文化的群众总结“十二个提倡”“二十条严禁”“红十条”等形式制定本村村规民约,一些地方通过“顺口溜”“三字经”等方式倡导正能量、抵制歪风陋习。条件较好的村以木刻、石雕等载体公布宣传村规民约,成为本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有些村通过手描、喷绘等方式将村规民约公布于显眼位置,扩大知晓范围。二是约束机制务实管用。大力推广积分制、红黑榜等约束机制增强村规民约执行力度。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230余万元建立积分超市,为遵守村规民约较好的村民奖励生活物品。一些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将集体经济收益分红与村规民约执行挂钩,提升执行力度。三是排查整治及时有效。2023年,印发了《关于开展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排查整治的通知》,对村规民约修订程序不规范、规约内容不合法、监督执行不力等共性问题开展综合治理,对518个村规民约开展合法性审查,精简村规民约文本内容1400余条,有效解决村规民约内容空洞冗长、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等问题。四是工作实事求是。村规民约的制定结合各村村情制定,杜绝千篇一律。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结合辖区内少数民族的特殊文化,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家族文化特色,在族训家风的传统习俗上制定符合本村寨实际的村规民约,同时制译少数民族语言版本,让当地群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坚持以人为本,村规民约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不断增强。一是文化建设卓有成效。2019年以来,全市共注册志愿者24万余人,开展各项农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32.5万余场次,县级以上文明乡镇占比达98.46%、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93.77%、文明村镇总占比达96.12%。二是矛盾纠纷持续减少。推动成立道德评议会469个,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协会、村级调解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妇女儿童保护委员会等覆盖率达100%。三是移风易俗深入推进。乡村两级严格贯彻落实《六盘水市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的实施方案》,引导群众将滥办酒席、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纳入村规民约开展综合治理,成立红白理事会852个,覆盖全市农村地区村级数量的91.8%。2019年以来,通过宣传政策、现场劝阻、暂停村级服务等多种措施开展整治高价彩礼1140余次、滥办酒席2400余次、铺张浪费960余次、厚葬薄养270余次。
三、关于“立足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把‘产业强村、富民兴村’融入乡村基层治理中,持续健全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引进劳务密集型企业,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实现增收,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建议
(一)管好用活资源,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开展清产核资“回头看”。通过开展业务培训、编印指导手册、日常督促指导等方式,全面开展村集体清产核资“回头看”,清查集体资产总额68.03亿元,比清查前增加6.49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总额17.34亿元,比清查前增加6.8亿元。二是盘活低效闲置项目。组建市级农村闲置低效项目资产盘活工作专班,摸排出闲置低效资产148个、资产原值23.56亿元。坚持“一闲置一方案”“边排边盘”,通过招商引资、协调金融机构支持资产盘活,已盘活资产142个、正在盘活资产6个。三是积极争取资金支持。2023年全市共争取中央财政衔接补助资金1.26亿元、省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1350万元,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组织实施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特产品深加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54个。市级统筹200万元对发展成效明显的30个村进行奖补。
(二)注重引领带动,推动整体提升。一是强化分类推进。根据各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将928个村(农村社区)划分为一、二、三类村,实施“一村一策”“一村多策”分类推进,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目前已消除5万元以下的三类村。二是坚持示范推动。开展“整乡推进、示范创建”行动,择优选取20个整乡推进乡镇、50个村进行示范创建,通过探索创新、重点攻坚、总结经验,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20个整乡推进乡镇经营性收入平均每村达13.42万元,最高的乡镇平均每村达23.05万元,50个示范村经营性收入平均每村达33.92万元、同比增加64.91%。三是加大政策支持。积极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和服务向20个整乡推进乡镇和50个示范村倾斜,整合69个项目、各类资金4782万元支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强产业、项目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2023年共引进7个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整乡推进乡镇和示范村,总投资3.59亿元,新增到位资金3107万元。
(三)创新发展模式,找准经营路子。一是立足实际创新发展模式。各地探索推广产业引领、资产经营、资源开发、服务创收、工矿辐射、异地置业等发展模式,引导支持乡村党组织领办集体经济实体、领衔产业发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区、钟山区分别探索了“村企联建”“一社五队三保障”“五营方式”“百村十型”等一批助推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二是千方百计盘活资产。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形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提升、盘活利用集体所有的房屋、厂房、闲置校舍等资产。三是因地制宜找准路子。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地制宜采取自主开发、资产参股、委托经营等多种经营路子,连片发展旅游、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助推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
(四)加强人才培育,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开展专题培训。分级分类开展专题培训,市级组织到遵义开展示范培训,带动4个市区组织开展培训10期、培训乡村干部1189人。开展高素质农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训,全面壮大农业农村产业人才队伍,2023年共培训高素质农民906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34人、涉农经营主体3000余人次,培育乡村工匠200人。二是加强“一村一带头人”培养。分级分类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人才库,纳入集体经济人才库管理人员2153名,其中村内能人593名、种养殖大户546名。建成市、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训基地21个,组织154名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干部到实训基地、强村跟岗学习。三是组织下沉服务指导。64家市、县部门112名业务骨干、专家人才,组建集体经济发展专家服务团,帮助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发展规划、解决困难问题,开展清产核资、项目实施、产业发展等服务指导300余人次。
(五)健全完善机制,规范运营管理。一是健全合作社运行机制。指导928个村(社区)进一步完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明确机构职能、成员管理、集体资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等事项;完善成员(代表)大会制度,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二是健全收益分配机制。坚持效益决定分配、集体福利与成员增收兼顾,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收益分配的原则、范围、比例、程序,指导村级健全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不断调动激发全体村民支持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健全激励监督机制。推动落实村级组织议事、公开、监督等“六项”制度,通过发挥监事会作用、建设信息化监管平台、抓好审计监督等方式加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监督,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系统试点县(六枝特区)建设。探索村干部参与发展集体经济的激励奖励机制,明确入股形式、收益奖励方式、进入退出制度,鼓励支持村干部主动积极参与发展。
四、关于“强化‘三个好’工作法推动整治。第一个‘好’是制定好一个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第二个‘好’是统筹好两支持续发力的主要队伍,持续推进村(社区)议事协商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第三个‘好’是执行好第三方监督的奖惩措施”建议
(一)制定好村规民约。将“推进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作为全市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大对滥办酒席、厚葬薄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治理力度。村规民约是促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是广大群众共同讨论制定并身体力行的行为规范,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村民自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全市将村规民约建设作为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进一步突出政策指导、程序规范、督促落实。针对不同地区群众的不同思想实际,将倡导移风易俗和不滥办酒席纳入市民公约、新时代村民文明公约、村规民约等规范守则,引导群众自觉养成文明习惯、抵制不文明行为。目前,全市1152个村(社区)全部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制定(修订),114个村(社区)获评省级优秀村规民约示范村(社区)。
(二)统筹好自治力量。在村级议事协商方面,注重发挥村支“两委”、驻村干部和群众代表、乡贤寨老两支队伍作用,进一步健全村级议事协商机制。印发了《六盘水市村级议事协商示范点创建标准(试行)》,2022年以来,组织49个村(社区)深入开展示范创建,39个通过验收。一是规范村(社区)权责事项。建立村(社区)自治事项清单、村(社区)依法应当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梳理基层自治事项14项,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30项,进一步厘清村(社区)和乡镇(街道)政府(街道办事处)权责边界;因地制宜编制村级小微权力、村级事务、公共服务等74项工作任务流程图,逐一明确工作程序、指导部门和保障措施,建立职责明晰、运转高效的基层自治机制。二是广泛搭建群众议事平台。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村(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功能,从热爱公益事业的群众中推选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妇女儿童保护委员会、卫生委员会、治保委员会等村委会下属委员会4825个,推进成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3609个,推动各类群众自治组织强筋壮骨,群众议事平台更加多样丰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事务更加充满活力。以产业发展、土地征用、公益事业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为切入点,精心组织示范点议事协商218次,让群众意愿能够合理表达、群众诉求得到合理解决。
(三)执行好奖惩措施。持续规范和推广村级组织学习、议事、公开、监督、项目和财务管理“六项”制度,强化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组织、村务监督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统一领导,提升村级制度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服务乡村振兴作用,积极在春耕生产、抗旱救灾、安全生产、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中发挥作用。同时,对成效突出、表现优异的驻村干部积极表彰和推荐,我市先后有7名第一书记、6名工作队员、6个驻村帮扶先进集体获全省乡村振兴驻村帮扶“两优一先”表彰,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借鉴其他地区有益经验,建立健全督导考核机制,以督导考核为抓手推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由被动变为主动,乡村治理也由村治变为村民自治,乡村治理持续有效,向好发展。制定《村民自治评分细则》,建立健全“两榜三评”制度,通过量化评比、群众评议、乡贤评理等方式综合评分,实行先进“红榜树德”、后进“黑榜亮丑”;投入300余万元建立积分超市,进一步完善“小积分”撬动“大文明”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
2024年7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