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六盘水市委:
你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对我市制造业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六盘水因煤而生、因煤而兴,三线建设催生了“江南煤都”,孕育了“十里钢城”,半个多世纪拓荒创业、四十多年改革奋进,工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累计为国家贡献了超过15亿吨煤、6500亿度电,特殊的历史使命让全市的工业产业结构长期失衡。近年来,为摆脱“路径依赖”,走出“资源陷阱”,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和挑战,全市上下始终保持高质量发展定力,奋力推进工业强市,千方百计破解多重约束、解决多难问题,逐步形成了以装备制造、基础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推动了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打下坚实基础。截至6月底,全市共有规上制造业企业247户、占全市规上企业的50.2%,涵盖24个工业大类,上半年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6.2%,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2个百分点,高于全市GDP增速10.7个百分点。
一、关于“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事宜。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积极服务和融入全国、全省大局,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围绕省“六大产业基地”明确支持我市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深入落实“一二三四”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富矿精开”,围绕主导产业中的煤化工部分,厘清了以煤焦化为主的“2+3+4+N”循环发展路径,精心编制了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组建了煤化工产业发展专家库,制定了《煤化工产业招商三年行动方案》和“一图三清单”,全力推进六枝、水城、盘北等化工园区申建培育,六枝美锦“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实现一期焦炉点火烘炉,并于今年5月26日顺利投产,跑出了“六盘水项目建设加速度”,宏盛焦化整改复产,六枝煤焦油精深加工、医药中间体、硝基水溶肥等一批建链补链项目相继落地。全市新型综合能源、资源精深加工“两大基地”加速打造,“富矿精开”迈出坚实一步。二是特色新兴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大力推动传统煤电产业向高端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业多元化拓展,引进万泓机械填补铸造工艺空白,誉创机械自主研发的掘探一体机在煤矿成功推广应用,普沃夫自主研发的井下单轨吊运输系统实现量产,形成了集整机制造、零配件生产、关键部件制造、基础加工、维修再制造、租赁贸易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生态产业体系;着力破解产能瓶颈,从南山铝业成功购进10万吨电解铝产能指标,有效推进双元铝业技改升级,2023年铝及铝加工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20亿元。盘州复杂煤层煤机装备制造、水城铝制家居等2个产业集群被工信部认定为2023年度全国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全省获得认定的3个产业集群中占2个,为产业集群发展带来了新的政策机遇。着力突破黏土型锂资源选冶技术,建成省内首条利用本地锂资源生产碳酸锂生产线;与美锦氢能、佛山飞驰等氢能板块头部企业达成共识,年内将实现氢能车辆在六枝的示范应用。
二、关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事宜。强力推进产业创新和工业智能化改造,有序推进“两化融合”,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工业发展能级跃升。着力推进产业智改数转,把“智改数转”作为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突破口,“点—线—面”推进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数字化转型。梳理数字化转型示范重点企业35户、标杆项目35个、产业平台10个;水城经开区5G+数字低碳工业园区、盘州5G+综采综掘设备智能制造工厂等13个项目获全省5G应用场景示范项目。2023年获批省级5G应用场景示范项目数、第六届“绽放杯”征集大赛全国赛和贵州区域赛获奖数量均位于全省第一方阵。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支撑,深入实施“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60度以上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取得突破。推进六盘水师范学院“早强高强微膨胀瓦斯抽放封孔材料技术”等成果转化,在40余个煤矿实现应用。规上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25.9%,新增工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3户、累计达到50户;中联工贸入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个,累计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个、产学研示范基地2个。着力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印发《六盘水市“十四五”工业节能规划及2030年远景目标》《六盘水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2021年以来,我市绿色制造体系再添新员,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5户、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个、省级绿色工厂10户、省级绿色工业园区2个,贵州瑞泰实业有限公司加气砌块产品入选国家级、省级绿色设计产品。六盘水作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大,支持传统产业改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突出的地方”,获国务院表扬激励。
三、关于“谋划实施一批引领性、标志性项目”事宜。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上,推进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一是精准谋划项目。开展新一轮的“一库五包”项目谋划工作,在2023年基础上,吸取好的经验做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较去年变化为:项目库内所有项目实行动态更新,定期开展调度,每月将更新的情况与上月作比较,形成通报后反馈各区市。今年以来,“一库五包”共谋划项目608个,总投资4258.21亿元。二是大抓招商引资。积极开展与中山市东西部协作产业对接,承办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贵州)能矿装备专场活动等专题招商活动,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目前,山西三强50万吨煤焦油精深加工项目已于今年3月落地,正在办理各项手续;盘江电投天能焦化建设有5万吨/年苯加氢精深加工装置,可满足短期内全市粗苯精深加工需求;阜新达得利化工年产3000吨医药中间体项目已与六枝特区签订框架协议。三是强化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六枝美锦180万吨/年“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正式生产,美锦二期200万吨/年正在加快建设,预计年内投产。宏盛煤焦化2号焦炉正常生产,1号焦炉正在烘炉,预计7月中旬投料生产。贵州能源集团水城200万吨/年煤焦化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预计2025年6月建成烘炉试运行。盘州煤焦化循环经济项目已举行开工仪式,一大批规模体量大、带动效应强的制造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四、关于“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事宜。实施市场主体分类梯度培育,筑牢工业发展根基。一是龙头企业梯次成长,统筹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上规模、增实力,支持具有潜力的大中型企业加快成长,2023年,贵州誉能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成功跨入十亿级企业行列;2024年,将贵州省盘州市宏盛煤焦化有限公司纳入十亿级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将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有限公司纳入百亿级龙头企业培育计划。二是中小企业培育加快,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今年共组织37户企业申报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获得省级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19户;推荐15户创新型企业申报省级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荐贵州盘誉泰合机械有限公司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户。三是规上企业培育稳步推进,比照省级做法,严格落实新增入库规上企业奖励制度,全面梳理入库潜力企业清单,凝聚部门合力抓指导、强化上下联动抓服务,今年上半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入库11户,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92户。
五、关于“强化制造业人才引进”事宜。围绕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全环节,坚持不懈抓引进、强培育、重使用和优服务。建立产业专家委员会。围绕首位产业发展,按照务实管用、符合实际的原则,邀请国内煤化工领域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技术带头人、学者谢克昌等26名专家(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高校教授14人)组建六盘水市煤化工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充实我市煤化工产业人才支持。建设产教融合基地。首钢水钢技师学院、盘江能源技师学院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工业领域产教融合基地,深入开展工学一体化基地共建,为企业输送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培育建设研发平台。累计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个、产学研示范基地2个。结合企业需求招引人才。借助省人博会等平台发布企业人才需求信息,精准招引企业所需专业人才;帮助永都鞋业、石鑫玄武岩等近100户企业解决700余人用工需求。
下一步,将围绕全市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充分用好水城铝制家居和盘州复杂煤层特色煤机装备制造两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认定的政策支持机遇,用好用活产业发展“一图三清单”,强化项目谋划、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构建主导产业为支撑、新兴产业协同、关联产业配套的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业提速发展。
(一)全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一是积极服务和融入省“六大产业基地”发展大局。加快推进煤化工产业,积极服务和融入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坚持“四最”要求,推动六枝美锦“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一期加快投入生产、二期项目建成投产,加快贵州能源集团水城煤—焦—化—电循环经济基地、水钢高质量发展焦系统结构调整和盘北经开区煤焦化循环经济项目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六枝、水城、盘北等化工园区建设,夯实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基础。有序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积极服务和融入“电动贵州”建设,有序推动六枝磷酸铁锂项目恢复生产,结合市场情况突破煤焦油—针状焦—负极材料产业链,支持合众锰业、新仁新能源等企业研发生产富锂锰基等固态电池材料。二是持续培育壮大特色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装备制造业,着力补齐配套生产工艺和核心零部件等关键环节,发展壮大配套产业,强化煤机产品市场推广,进一步整合资源、合理分工,推动红果装备制造园、六盘水高新区装备制造园集群发展,加快打造高端能矿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发展壮大铝及铝加工产业,抢抓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契机,加快双元铝业二期建设,加大下游中高端项目引进,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层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积极推动氢能产业,依托我市焦炉煤气制氢成本优势和美锦能源在氢能产业布局中的先发优势,重点构建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全链条生态链,率先在公交、重卡等领域开展示范。积极发展轻工纺织产业,坚持培育本土品牌和引进行业龙头相结合,借助国内优强企业生产技术、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着力提升刺梨、茶叶、火腿、小黄姜等加工水平和营销能力,推动更多优质生态食品走出大山、走遍全国、走向世界。支持各市区、开发区因地制宜发展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打造特色轻工纺织产业集群。三是抢抓国家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重大战略机遇,深入落实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拓展前沿领域,组织推进制造业前沿技术攻关,推动现有产业向前沿领域延伸,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推进新型电池及材料、节能环保产业特别是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等未来产业加快突破,协同推进其他未来产业领域谋划布局,积极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此外,重点突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稳步提升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二)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一是紧盯产业链条抓招商。用好“一图三清单”,制定1+N产业链招商工作方案,完善工信系统招商信息共享机制,继续强化市、区、开发区上下联动,聚焦首位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精准招引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落地,精准承接东部地区优势产业转移。二是紧盯项目建设抓服务。全面做好项目手续办理和建设要素保障,通过项目实施引导和促进生产要素等向重点产业倾斜靠拢,确保美锦焦化二期、双元技改扩能等一批重大项目按期建成投产。
(三)着力提升数智赋能和创新支撑。一是大力实施“智改数转”。大力推动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差异化制定行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分行业施策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推进煤炭、电力、钢铁、建材、有色、装备制造等行业数字化改造进程。全力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数字生产线、无人车间、5G全连接工厂,推广普及低成本、可复制的解决方案,三年内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着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进智能产品创新和装备数字化发展,推动通用大模型、数字孪生等革命性技术与制造业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二是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向科技要产能”行动,集中优势资源推进中低品位矿产资源高质化利用、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重大技术攻关,围绕软锰矿综合利用、锂资源综合利用、煤化工产业、刺梨产业等打造培育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整合市内资源,全力争取成立省级以上煤化工产业研究院。加快构建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具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支持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要素,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实现产业链水平整体跃升。
(四)持续抓实市场主体培育。一是坚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制造业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兼并重组,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优化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增强各类资源协同配置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领航企业。瞄准产业科技前沿,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二是坚持推进规上企业培育。制定规上企业培育计划,梳理培育清单,进一步凝聚部门合力、完善联动机制,抓好新投产企业调度服务和规下企业上规培育,着力稳住现有在库制造业企业。三是坚持做精做优民营中小企业。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力争更多优质民营制造业中小企业进入国家级、省级“小巨人”企业名单,通过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形成与单项冠军、领航企业协同共进的企业梯队。大力推进优质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着力打造一批首位产业聚焦、优势特色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2024年7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