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六盘水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六盘水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对六盘水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关心,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和落实体育产业政策体系问题
编制《六盘水市体育旅游及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5》《六盘水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紧扣健康中国战略和旅游产业化发展思路,立足我市“两口气”和丰富的山地户外运动资源优势,以“体育+”战略,科学谋划未来15年及近五年体育产业发展布局。目前,两个规划已完成多次征求意见,正在组织修改完善,待按程序报审后印发实施。根据国家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谋划申报8个体育公园。各市(特区、区)正在组织编制“十四五”规划,将上级政策措施与规划内容紧密结合,以项目为抓手、以活动为平台、以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二、关于培育壮大体育市场主体问题
以政府名义出资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为平台,通过招标、委托、合作等形式,招募体育企业作为赛事活动执行单位,培育壮大我市体育市场主体,如凉都·夏季马拉松赛、六盘水市第二届运动会、贵州省青少年冬季阳光体育大会等赛事活动等均交由企业执行,梅花山文体公司、贵州跃峰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体育企业在赛事执行中逐步得到成长。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培育市场主体政策,以企业申报、县级体育部门初审、市级体育部门审核的形式,对在活动承办、项目建设中发挥作用的社会团体和企业进行政策资金扶持。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共有注册体育个体经营户119户,总注册资金1574万元;法人单位120户,总注册资金75043万元。“十三五”期间,体育市场主体注册数量呈逐年递增走向,其中,个体经营户占比30.25%、法人单位占比81.67%;体育市场主体个转企特征较为明显,经营范围向多元化经营发展。
三、关于扩大体育市场有效供给问题
以体育部门为主导,各级各部门、社会团体为活动举办主体,广泛开展山地户外、棋牌、武术、体操、球类等适合各类人群参与的群体活动,形成了“月月有活动、季季有比赛、年年有赛事”的良好氛围。贯彻落实《贵州省品牌(自主IP)体育赛事申报管理暂行办法》,以5年为一个周期,持续打造本地品牌赛事活动,2021年全市谋划举办大型赛事活动7个。凉都体育中心、黄土坡体育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均已管办分离,实行公益性开放管理与经营分开;以合作经营模式,引入专业团队经营管理玉舍雪山滑雪场,全市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向多元化发展。“一县一特,四季四品”赛事按照属地原则,由举办地人民政府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目前,凉都·夏季马拉松赛、神雕峰攀岩周等赛事活动已纳入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四、关于推动体育产业协调发展问题
建成凉都体育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陆续建成国家生态型多梯度户外运动基地(一期)等高原训练基地,建成7个生态体育公园和3个高山滑雪场,建成七彩蜗牛、318浪哨缘等5个汽车露营基地和942公里健身步道。持续成功举办牂牁江滑翔伞邀请赛、“南国冰雪城·贵州六盘水”冬季滑雪系列活动等山地户外运动,以项目建设、赛事活动带动相关业态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逐步形成。据第三方评估机构调查结论,2019年凉都·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吸引人流55万人次,带动经济效益5.9亿元,马拉松期间举办的美食展、农产品展、体育器材展等均取得良好效益,大型赛事带动的产业链条无限延长。
五、关于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问题
积极推进体育+旅游,成功申报2020年全省体育旅游创建项目3个,累计申报入选全省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0条;入选2020年全国景区精品体育旅游项目2个、全国十佳体育旅游目的地1个、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条。成功培育打造凉都·夏季马拉松赛、“南国冰雪城·贵州六盘水”冬季滑雪活动等体育旅游赛事活动。体育+教育:联合教育部门选拔、培养优秀运动员,组建市冰雪运动队、射箭队等10余支队伍;成立23所市级体育运动示范幼儿园、50所市级青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10所田径耐力项目高原人才基地学校。开展“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发放免费滑雪券15000张,覆盖全省9个市(州)11所高校和市内103所中小学。体育+医养:组织全国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完成测试上传人数3204人,形成六盘水市国民体质研究报告。出台了《六盘水市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完善六盘水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利用传统养生体育专业人员与医疗专家共同解决老年人失能的早期预防,打造19个基层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试点、6个省级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单位。
六、关于加强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通过招考、人才引进,市、县两级体育部门累计招考事业单位人员4人,引进特殊人才(退役运动员)、高层次人才21人。培训国家社体指导员5984人,扩大社体指导员在各行业、各人群的覆盖面,优化基层社体指导员队伍结构,提高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全民健身的整体水平,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向乡村、易地扶贫安置点延伸。累计培育成立体育社会组织81家,其中单项体育协会52家,民办非企业体育组织29家,全市体育民间组织会员达到14100余人;各市(特区、区)全部成立体育总会,三级群众体育组织网络进一步完善。有专职教练员18人、裁判员662人,注册运动员3638人、二级运动员299人。
下一步,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人才政策,帮助解决退役运动员就业和创业培训等问题,“十四五”期间拟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名。二是待省级体育产业基金管理办法出台后,探索设立六盘水市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引导、推动体育市场发展壮大。三是以消夏避暑旅游季、凉都·夏季马拉松赛为平台,与商务、旅游、农业等部门协作,举办各类展会、商务洽谈活动,延长体育产业链的同时,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积极谋划和申报一批体育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五是继续举办凉都·夏季马拉松赛、“南国冰雪城·贵州六盘水”冬季滑雪活动等大型赛事活动,搭建平台培育体育企业,推动体育产业体系健全发展。
2021年6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